English Version

跟隨史懷哲博士的腳步:滋養心靈,服務人群

圖畫由黃美芝女士繪畫

有時候,我會對人的價值、善良和潛力抱有懷疑,甚至對人生感到失去方向。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會向偉大的人物求教,他們勇敢的行為、創新的意念、對人性的深刻領會、經受時間考驗的智慧,以及無私的付出,讓他們載於史冊,出眾超群。在這些人中,我經常看阿爾伯特·史懷哲博士(Dr 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的事蹟,希望從中獲得鼓舞和策勵。

1952 年,史懷哲博士在法國南錫的波瓦雷爾音樂廳演奏數首巴赫創作的管風琴作品。(圖片來源:Limedia.fr. 攝影師: Hugy。由Wikimedia Commons 下載。)

史懷哲博士出生於一個路德宗的家庭,是一位德法博學家,卓爾不凡,對神學、音樂、文學、哲學和醫學尤有貢獻,享負盛名。史懷哲博士的音樂才華尤其了得,他是一位著名的風琴演奏家,他帶領設計和建造了多座管風琴,亦一手負責歐洲多座富歷史價值的管風琴的維修和拯救工作。他也是巴赫音樂的權威,備受讚譽,除了廣泛研讀和書寫巴赫,他也演奏巴赫的作品。樂迷常說,聽史懷哲用管風琴演奏巴赫音樂猶如聽巴赫本人。即使後來在非洲擔任醫療事奉,他仍沒有放下對音樂的熱愛。在此期間,他在歐洲舉辦風琴音樂會,為他的非洲傳道工作籌募資金。

史懷哲博士廣受頌揚,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秉持人道主義,扶助有需要的人。當他讀到巴黎福音傳教團(the Society of Evangelical Missions in Paris)一篇關於剛果傳教活動需要的報告時,他人生的轉捩點到來了。當時,他心中出現一個要到非洲懸壺濟世的願景,於是放棄了學術和音樂,在1905年回到斯特拉斯堡大學習醫。八年後,他偕妻子Hélène Bresslau遷往前法屬赤道非洲(今加蓬)的蘭巴雷內(Lambaréné)。

 

1952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史懷哲博士最初在蘭巴雷內因陋就簡地建立了診所,它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所綜合醫療中心,治療患有麻風病、痢疾、象病、睡眠疾病、瘧疾、黃熱病和其他疾病的當地人。在非洲工作期間,史懷哲博士發展了他的「尊重生命」哲學,強調尊重所有生物的重要性。在他餘生的實踐人道主義和醫治病人的工作上,他都秉持這哲學。1952 年,他因着「利他主義、對生命的尊重和不懈的人道主義工作,並在工作中展示出人與人、國與國間應以兄弟相待的想法」,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此相片攝於史懷哲博士於1923 年出發前往位於法國赤道非洲的蘭巴雷內(Lambaréné)前。(攝影師,不明。由Wikimedia Commons 下載。)

史懷哲是一位傑出的知識分子,對音樂、神學和哲學貢獻至鉅。他獲斯特拉斯堡大學頒授哲學和神學博士學位,以及醫學博士學位。史懷哲博士的學術造詣固然令人讚歎,但真正激勵人心的卻是他勇於克服困難去實踐人道主義工作。他說話擲地有聲,鼓舞了很多人為改善他人福祉而奮鬥。我最喜歡他的一句話是:「我不知道你的命運將會怎樣,但我知道一件事:你們當中唯一真正快樂的人,是那些致力於服務群眾而得其法的人。」我們作為學術界一員,應該找到自己的方法,通過教學和研究來服務人群,改善社會。

 

我們作為學術界一員,應該找到自己的方法,通過教學和研究來服務人群,改善社會。

 

詹志勇教授有「樹博士」和「屋頂綠化之父」的美譽。在都市林業學研究和保護領域裡,他是首屈一指的學者。他在由史丹福大學編撰的「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和「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上,在林業研究中位列全球第一,該名單羅列了2024年世界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首2%科學家。作為本院地理和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及顧問,詹教授在43年的教學和研究中出版了超過450篇科學論文和書籍。

幾十年來,詹教授一直憑藉對樹木和城市保護的熱情和淵博的知識,為香港服務。在本期院刊中,他探討香港在城市保護方面的成就和挑戰,並就使我城成為更綠色、更可持續的居住地,分享願景。從詹教授的訪談中,讀者還能了解到為什麼綠色環境能讓人活得更有生機。

很多讀者也許知道,社會科學和政策研究學系的劉淑雯博士是一位旅行愛好者。她將對旅行的熱愛轉化為對環境和文化保護的熱情,無論是因着休閒或是研究而旅行,她總抱持可持續旅遊的理想。劉博士就這個題目撰寫了一篇文章,解釋什麼才是讓一個地方最魅力四射的旅遊資產。她闡述了為什麼旅遊業必須在保育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為了確保子孫後代能夠繼續看到令人驚歎的自然奇觀,體驗迷人的文化遺產,她鼓勵我們做個負責任的旅行者:支持當地企業,盡量減少旅行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並與當地文化建立真正的連繫。

 

蘇隽彥校友致力海洋保護的工作

為確保人類有可持續的未來,仍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做。蘇隽彥先生是可持續發展教育文學士(榮譽)課程的畢業生,也是2023/24年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傑出校友獎得獎者,他在科學與環境學系修讀本科時首次潛入海洋,發現了自己熱愛海洋和熱衷於海洋保護。從那時起,不論工作或休閑,他都會盡努力協助人們欣賞海洋之美,又幫助人認識到人類未來取決於我們能否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這道理。

本期院刊還採訪了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副教授傅弘博士。傅博士發明了一種智能斜視角度測量系統,用新的方法來診斷斜視。該發明得力於人工智能分析和深度學習技術,可以幫助驗光師評估斜視,從而及時作出診斷,防止延誤治療和對患者視力的持久損害。

Salman Naqvi先生是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人工智能與教育科技榮譽理學士課程的二年級學生,最近被選為教大新星之一。他來自巴基斯坦,是獲得學院全額入學獎學金第一批國際學生的其中一位。讀者或有興趣閱讀關於他在教大的學習旅程,以及教大的教育如何改變他。

我想藉此機會祝賀我們學院幾位學者。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的周基利教授從研究資助局獲得了530萬港元撥款資助,用於他領導的一個有關研究老年人孤獨感的項目。多年來,周教授一直在香港貧困老年人孤獨感這研究範圍上,領導卓越而高質素的研究項目。他在學術工作上的奉獻精神確實值得讚許。

最近,由盧頌鈞博士及其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的同事開展的知識轉移項目,獲得項目資助者田家炳基金會的讚賞。在該項目,盧博士的團隊利用GeoGebra動態數學軟體來設計了一套數學教材,還培訓了數十名內地數學教師使用這套互動教材協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近月,副院長(國際交流)趙永佳教授一直積極分享他的專業知識。在澳門舉行的「QS高等教育峰會:2024年亞太地區」上,他就本院學生實習計劃自成立以來的發展作演講,受到好評;最近他又去到中學向有興趣報讀本院新雙學位本科課程的中學生講解最新的課程資訊,反應也很熱烈。請和我一起為他們取得的成績鼓掌。

 

我們要把眼光放遠

今年是史懷哲博士誕辰150周年和他逝世60周年。史懷哲博士去世已逾半個世紀,可能已經鮮為人知,甚至早被遺忘。或許,年輕一代更喜歡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新趨勢、熱傳聞、短視頻,和爆紅迷因,而對了解一個於一世紀前在數千里外的土地上,為病人奮力工作的人不感興趣;年輕一代亦可能沒興趣向歷史人物學習,亦沒想過仰望抱負超凡的人和活出有使命的人生。

本院的詹教授和劉博士,還有校友蘇隽彥,則逆流而往,樹立了好榜樣。他們從歷史中學習,從先行者承傳薪火,他們把眼光放遠,不受眼前的困難困擾。詹教授、劉博士和蘇校友經年累月為信念而獻身,矢志不渝,正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

 

史懷哲博士並非完美無瑕,他服務非洲的時侯所作的家長式言論,按照今天的標準可能會引起爭議。話雖如此,他在那麼困難的環境中工作,畢竟值得我們尊重。史懷哲博士的朋友愛因斯坦說:「他沒有說教傳道,沒有申令警告,也沒有想像到自己會成為萬眾楷模,給予人們安慰;他只是本着內心的需要而行動。」愛因斯坦指出,史懷哲博士行事作為,是出於為人服務的深切信念,而不是尋求認可。在一個日益割裂的世界裡,我相信我們都應該培育和珍惜這種信念——我們全都可以為一個更人道、可持續、相互聯繫和滿有關懷的世界做出貢獻,無論貢獻多麼微小。

 

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李偉強教授

2025年2月21日